如何选择Docker监控方案

这是2016/4/23关于Docker性能监控的一次Meetup的内容节选,完整内容请参见文末链接

大家好,非常高兴来上海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Docker监控方面的一点点经验。

今天我要跟大家享主题是《如何选择Docker监控方案》。

这里我将主要对Docker监控的原理和常用工具以及主流的解决方案进行简单介绍,如果大家正准备对Docker进行监控,希望这次分享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帮助,如果你们已经进行了对Docker的监控,我也希望能的大家交流一下经验,跟大家互相学习一下。

同时,最后我也会安利一下SaaS这种商业模式,甚至是一种消费观念。可以说,我这次代表的不是某具体厂商,而是代表我们同样做类似服务的SaaS行业。

什么是监控

为什么监控,监控什么内容?

我们要对自己系统的运行状态了如指掌,有问题及时发现,而不让让用户先发现我们系统不能使用,打电话过来到客服,客服再反映到开发,这个过程很长,而且对工程师来说,是一件比较没面子的事情。

我们也不能一问三不知,比如领导问我们这个月的MySQL并发到了什么情况?slowsql处于什么水平,平均响应时间超过200ms的占比有百分之多少?

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很尴尬,尽管你工作很辛苦,但是却没有拿得出来的成果。不要以为没出问题就没事了,你要换位想想,站在领导的角度,领导什么都不干,你提案,他签字,出了问题领导责任也很大啊。

监控目的

  • 减少宕机时间
  • 扩展和性能管理
  • 资源计划
  • 识别异常事件
  • 故障排除、分析

我们为什么需要监控我们的服务?其中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,比如需要监控工具来提醒我服务出现了故障,比如通过监控服务的负载来决定扩容或缩容。如果机器普遍负载不高,则可以考虑是否缩减一下机器规模,如果数据库连接经常维持在一个高位水平,则可以考虑一下是否可以进行拆库处理,优化一下架构。

此外,监控还可以帮助进行内部统制,尤其是对安全比较敏感的行业,比如证券银行等。比如服务器受到攻击时,我们需要分析事件,找到根本原因,识别类似攻击,发现没有发现的被攻击的系统,甚至完成取证等工作。

Docker监控的挑战

  • Docker特点
    • 像host但不是host
    • 量大
    • 生命周期短
  • 监控盲点(断层)
  • 微服务
  • 集群
  • 全方位
    • Host(VM) + Services + Containers + Apps

容器为我们的开发和运维带来了更多的方向和可能性,我们也需要一种现代的监控方案来应对这种变化。

随着不可变基础设施概念的普及,云原生应用的兴起,云计算组件已经越来越像搭建玩具的积木块。很多基础设施生命周期变短,不光容器,云主机、VM也是。

在云计算出现之前,一台机器可能使用3、5年甚至更长都不会重装,主机名也不会变,而现在,我们可能升级一个版本,就重建一个云主机或者重新启动一个容器。监控对象动态变化,而且非常频繁。即使全部实现自动化,也会在负载和复杂度方面带来不利影响。

集群的出现,应用的拓扑结构也变得复杂,不同的应用的指标和日志格式也不统一,再加上如何应对多租户,也给监控带来了新挑战。

传统的监控内包括主机、网络和应用,但是Docker出现了,容器这一层容易被忽略,成为三不管地区,监控的盲点。

有人说,容器不就是个普通的OS么?装个Zabbix的探针不就行了么?

Docker host和Docker 容器都要装Zabbix探针。。。其实问题很多。

除了容器内部看到的cpu内存情况不准之外,而且容器生命周期短,重启之后host名,ip地址都会变,所以最好在Docker host上安装Zabbix agent。

如果每个容器都像OS那样监控,则metric数量将会非常巨大,而且这些数据很可能几分钟之后就无效率了(容器已经停止)。容器生命周期短暂,一旦容器结束运行,之前收集的数据将不再有任何意义。

主要的解决方式就是对以App或者Service为单位进行监控(通过Tag等方式)。

Docker监控技术基础

  • docker stats
  • Remote API
  • 伪文件系统

我们可以通过 docker stats 命令或者Remote API以及Linux的伪文件系统来获取容器的性能指标。

使用API的话需要注意一下,那就是不要给Docker daemon带来性能负担。如果你一台主机有200个容器,如果非常频繁的采集系统性能可能会大量占据CPU时间。

最好的方式应该就是使用伪文件系统。如果你只是想通过shell来采集性能数据,则 docker stats 可能是最简单的方式了。

docker stats命令

1
2
3
4
$ docker stats redis1 redis2
CONTAINER           CPU %               MEM USAGE/LIMIT     MEM %               NET I/O
redis1              0.07%               796 KB/64 MB        1.21%               788 B/648 B
redis2              0.07%               2.746 MB/64 MB      4.29%               1.266 KB/648 B

该命令默认以流式方式输出,如果想打印出最新的数据并立即退出,可以使用 no-stream=true 参数。

伪文件系统

  • CPU、内存、磁盘
  • 网络

文件位置大概在(跟系统有关,这是Systemd的例子):

1
/sys/fs/cgroup/{memory,cpuacct,blkio}/system.slice/${docker ps --no-trunc}.scope

Docker各个版本对这三种方式的支持程度不同,取得metric的方式和详细程度也不同,其中网络metric是在1.6.1之后才能从伪文件系统得到。

Memory

内存的很多性能指标都来自于 memory.stat 文件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... ...
cache 11492564992
rss 1930993664
swap 0
pgfault 728281223
... ...
total_cache 11492564992
total_rss 1930993664
total_pgpgin 406632648
total_pgpgout 403355412
total_swap 0
total_pgfault 728281223
... ...

前面的不带total的指标,表示的是该cgroup中的process所使用的、不包括子cgroup在内的内存量,而total开头的指标则包含了这些进程使用的包括子cgroup数据。这里我们看到的数据都是一样的,由于这里并没有子cgroup。

两个比较重要的指标:

  • RSS: resident set size

进程的所有数据堆、栈和memory map等。rss可以进一步分类为active和inactive(active_anon and inactive_anon)。在内存不够需要swap一部分到磁盘的时候,会选择inactive 的rss进行swap 。

  • cache memory

缓存到内存中的硬盘文件的大小。比如你读写文件的时候,或者使用mapped file的时候,这个内存都会增加。这类内存也可以再细分为active和inactive的cache,即active_file和inactive_file。如果系统需要更多内存,则inactive的cache会被优先重用。

CPU

  • cpuacct.stat文件
  • docker.cpu.system
  • docker.cpu.user

但是比较遗憾,Docker 不会报告nice,idle和iowait等事件。

System也叫kernel时间,主要是系统调用所耗费的部分,而user则指自己程序的耗费CPU,如果User时间高,则需要好好检查下自己的程序是否有问题,可能需要进行优化。

Blkio

优先从CFQ(Completely Fair Queuing 完全公平的排队)拿数据,拿不到从这两个文件拿:

blkio.throttle.io_service_bytes,读写字节数 blkio.throttle.io_serviced,读写次数

Throttle这个单纯可能有误导,实际这些都不是限制值,而是实际值。

每个文件的第一个字段是 major:minor 这样格式的device ID。

网络数据

  • iptables
  • 伪文件系统
  • 网络设备接口

  • Virtual Ethernet

针网络的监控要精确到接口级别,即网卡级别。每个容器在host上都有一个对应的virtual Ethernet,我们可以从这个设备获得tx和rx信息。

不过找到容器在主机上对应的虚拟网卡比较麻烦。这时候可以在宿主机上通过 ip netns 命令从容器内部取得网络数据。

为了在容器所在网络命名空间中执行 ip netns 命令,我们首先需要找到这个容器进程的PID。

1
2
3
4
$ CONTAINER_PID=`docker inspect -f '' $CONTAINER_ID`
$ mkdir -p /var/run/netns
$ ln -sf /proc/$CONTAINER_PID/ns/net /var/run/netns/$CONTAINER_ID
$ ip netns exec $CONTAINER_ID netstat -i

或者:

1
2
$ CONTAINER_PID=`docker inspect -f '' nginx `
$ cat /proc/$CONTAINER_PID/net/dev

实际上Docker的实现也是从伪文件系统中读取网络metric的:

1
2
3
4
5
6
7
8
$ pwd
/sys/class/net/veth559b656/statistics

$ ls
collisions     rx_crc_errors   rx_frame_errors   rx_packets         tx_compressed   tx_heartbeat_errors
multicast      rx_dropped      rx_length_errors  tx_aborted_errors  tx_dropped      tx_packets
rx_bytes       rx_errors       rx_missed_errors  tx_bytes           tx_errors       tx_window_errors
rx_compressed  rx_fifo_errors  rx_over_errors    tx_carrier_errors  tx_fifo_errors

Docker监控方案实现

  • 自己动手 + 开源软件
  • SaaS

评价标准

  • 功能
    • 满足
    • 信息详细程度
    • 查询的灵活程度
    • 报警 + API
  • 灵活性
    • 定制
  • 成本
    • 学习、开发
    • 维护
  • 运维
    • 部署复杂程度
  • 高可用

需要考虑的基本要素如上所示,不多述。

自己动手

  • 灵活性强
  • 成本高

这里的成本包括开发成本,开发成本可能包括招人和培训,开发时间和填坑时间。开发完了还需要维护成本,而且随着Docker的升级,可能还需要对metric的采集实现进行升级,以及各种bugfix。

自己动手打造监控方案

  • 采集
  • 存储
  • 展示
  • 报警(动作)

StatsD 是 Flickr 公司首先提出来的,后来由 Esty 公司发扬光大的一个轻量级的指标采集模块。

简单来讲,StatsD 就是一个简单的网络守护进程,基于 Node.js 平台(Esty实现,其实也有其他语言版本),通过 UDP 或者 TCP 方式侦听各种统计信息,包括计数器和定时器,可以用来采集操作系统、不同数据库、中间件的数据指标,进行缓存、聚合,并发送到Graphite 等存储和可视化系统中。

StatsD 具有以下优点:

  • 简单

首先安装部署简单,且StatsD 协议是基于文本的,可以直接写入和读取,方便实现各种客户端和SDK。

Cloud Insight的探针也是采用这些方式,我们有些SDK也是基于StatsD的,目前有Ruby、Python和Java的,在GitHub上可以看到。

  • 低耦合性

StatsD 守护进程采取 UDP 这种无状态的协议,收集指标和应用程序本身之间没有依赖,不会阻塞应用,不管StatsD的状态是运行中,还是没在运行,都不会影响应用程序,应用程序也不关心StatsD是否收到数据。

  • 易集成

StatsD非常容易整合其他组件,可以自己编写采集业务逻辑,发送到StatsD守护进程即可。也就是说用户的工作很简单,只需要按定义好的规则采集数据发送到Stats,然后用Graphite存储、展示,通过使用Riemann进行报警。

Tcollector

  • 来源于OpenTSDB

Tcollector 是一个采集指标数据并保存到OpenTSDB的框架,你可以使用该框架自己编写采集的业务逻辑。类似StatsD,运行在客户端,收集本地的metric信息,推送到OpenTSDB。

Collectd

  • System statistics collection daemon
  • 存储到RRD
  • 插件机制(input/output)
  • 简单报警功能

Collectd即是一个守护进程,也是一个框架,类似StatsD,它性能非常好,采用C语言编写。Collectd不直接支持从Docker中取数据,但是我们可以自己编写插件来采集性能指标数据。

Collectd有强大的插件机制,已经实现了包括amqp、rrdtool、graphite、http、kafka、redis、mongodb、OpenTSDB以及CSV文件等在内的各种插件。

在4.3版本之后还支持简单的基于阈值检查的报警机制。

cAdvisor(Container Advisor)

cAdvisor是一个用于收集、聚合处理和输出容器运行指标的守护进程。而且cAdvisor基本算是一个获取Docker性能数据的标配了吧。

1
2
3
4
5
6
7
8
9
sudo docker run \
  --volume=/:/rootfs:ro \
  --volume=/var/run:/var/run:rw \
  --volume=/sys:/sys:ro \
  --volume=/var/lib/docker/:/var/lib/docker:ro \
  --publish=8080:8080 \
  --detach=true \
  --name=cadvisor \
  google/cadvisor

一句命令就可以启动cAdvisor容器,访问8080端口即可看到性能指标数据。cAdvisor可以通过storage_driver参数将数据存到influxdb,同时也可以将metric输出为Prometheus的格式,所以很多自定义Docker监控系统都会采取cAdvisor + Prometheus 的组合。

存储TSDB

  • OpenTSDB
  • Influxdb
  • RRDTool
  • Graphite

关于时序列数据库,可以看附录中相关的介绍文章。推荐使用OpenTSDB或者Influxdb,简单对比一下各自特点如下:

  • OpenTSDB
    • Java & HBase
    • 易扩展(集群功能强大)
    • 机器多,运维稍显麻烦
  • Influxdb
    • Golang
    • 集群功能不太成熟
    • 有类SQL的查询语句
    • 单台即可工作

这两者都支持自由模式和多维度,非常适合用于采用tag机制的数据模式建模。

开源可视化工具

  • Graphite
  • Influxdb + Grafana
  • Prometheus

光有数据是不够的,raw data没有任何意义,我们需要良好的可视化组件来展示数据和数据的内在意义,发挥数据的作用。

我们也可以将数据存储和展示交给其他开源软件。

如果你的数据采集和存储都是自己来完成的,只想使用一个外部的图形化界面的话,选Grafana应该没错,Grafana展现形式非常丰富,配置也很灵活。

开源方案

  • cAdvisor(经典)+ InfluxDB + Grafana
  • Zabbix/Nagios/Hawkular
  • Fluentd
  • Prometheus
  • Riemann
  • ATSD(Axibase Time Series Database)

Hawkular 是一个来自于RedHat开源的监控解决方案,也包括报警等系统,可以说功能非常强大。

Hawkular基于Cassandra存储,它认为这虽然增加了运维的复杂程度,但是扩展变得容易(参考前面关于OpenTSDB和Influxdb的对比)。

Zabbix

  • 最经典(SaaS软件的最大敌人)
  • 架构简单、清晰
  • 文档丰富
  • 包括采集、触发、告警
  • Agent支持用户自定义监控项
  • 通过SNMP、ssh、telnet、IPMI、JMX监控
  • 一套HTTP + JSON的接口

现在Zabbix已经实现了探针的自动注册,也支持了基于角色的监控对象自动发现,但是你还是需要管理这些自动配置的项目。而且监控的服务多了,Zabbix探针在监控对象上运行的脚本也会变多,需要更多的进程,可能会对正常业务产生影响。

在Zabbix中支持Docker,可以使用 Zabbix Docker Monitoring ,首先需要下载两个xml的模板文件,导入到管理界面,然后在docker host,也就是zabbix的agent的机器上,安装zabbix模块(.so),然后还得在Docker主机上启动cadvisor容器。

Graphite

主要功能:

  • 存储数值型时序列数据
  • 根据请求对数据进行可视化(画图)

Graphite是一个经典的时序列数据存储,容易扩展,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画图Web API以及大量的函数和输出方式。Graphite有自己的可视化实现,也可以支持Grafana。

Graphite本身不带数据采集功能,你需要选择其他第三方插件,比如Collectd等。

Graphite架构自下而上分为3个模块:

  • whisper:创建、更新RRD文件
  • carbon:以守护进程的形式运行,接收数据写入请求
    • carbon-cache:数据存储
    • carbon-relay:分区和复制,位于carbon-cache之前,类似carbon-cache的负载均衡
    • carbon-aggregator:数据集计,用于减轻carbon-cache的负载
  • graphite-web:用于读取、展示数据的Web应用

Whisper使用了类似RRDtool的RRD文件格式,不像C/S结构的软件,whisper没有服务进程,只是作为library来使用,直接对文件进行create/update/fetch等操作。

Prometheus

  • 一体化、仪表盘和告警
  • 多维度
  • 灵活查询语言
  • 非分布式、单机自治
  • 基于HTTP的pull模式(push需要中间网关)
  • LevelDB

Prometheus是一个全套监控和预测方案,包括数据采集、存储、查询和可视化,以及报警功能。由社交音乐平台SoundCloud在2012年开发,最近也非常火。

在集群流行的时候,很少有软件专为单机、本地存储而设计。Prometheus就是这样一个软件,它采用了基于LevelDB的本地存储,并没有使用成熟的面向列的数据库。不过Prometheus 也在实验将数据存储到OpenTSDB。

Prometheus 采用了pull模式,即服务器通过探针端的exporter来主动拉取数据,而不是探针主导上报。

Prometheus部署和运维起来可能比较麻烦,需要很多组件单独安装,比如dashboard(PromDash),虽然这虽然显得更加开放和包容。不过使用Docker的话将会简单很多,通过一个Docker Compose配置文件就能建立全功能的Prometheus监控环境,网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。

Heapster

  • 经典组合:heapster + Influxdb + grafana
  • Sink:Kafka、stdout、gcm(Google Cloud Monitoring)、hawkular、monasca、riemann、opentsdb

Heapster是k8s的一个子项目,用于获取集群的性能数据。现在Heapster原生支持k8s和CoreOS,也可以很容易扩展来支持其他集群管理软件。

Heapster除了支持,基本的metric之外,还支持事件类型的数据,比如容器生命周期事件。

Riemann

  • 事件处理
  • Clojure实现

Riemann 是一个分布式监控(数据处理)系统,但它做的事情其实非常简单,就是接收事件->按定义规则处理->转发或存储到外部系统。

我们可以将Riemann 与时间序列数据库,或者基于 StastD 的方案集成使用,来弥补其他方案在报警、事件流处理这方面上的不足。

Riemann采用Clojure语言编写,这是一门Lisp方言,函数式编程语言,对于大多数习惯于过程式或者面向对象的现代人来说,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,有一定的学习曲线。

开源软件的问题点

  • 灵活性受限于upstream
  • 维护成本高
  • 定制难度大
  • 技术栈

要选择自己熟悉或者能投入精力去熟悉的技术栈产品,否则有问题没人调查,监控产品将沦为摆设。

SaaS

  • turnkey解决方案
  • 维护成本 ~ Zero
  • 适合中小企业

对于中小型企业尤其创业公司来说,自主开发或者直接利用现有的开源工具进行监控都有一些问题,主要是成本和风险的问题。对于中小企业,应该先把精力集中在发展核心业务,能外包的就先不自己做。而且很多中小公司大家都是全栈,没有专门的运维人员,都是临时抱佛脚,随时都会变成救火队员。

SaaS最大的优点是什么?那就是免运维,开箱即用,修改的代码少甚至不需要修改代码,或者只需要简单的安装一个agent就可以工作了。很多SaaS软件的开场白都是运行一条 yum install ,然后倒上一杯咖啡等几分钟,就能看到数据了。

你的初期投入非常少,上手非常快,而且成本比较低(如果你的公司已经有数百上千服务器了,则这部分成本可能会变高,就跟是自建机房还是用云主机的对比一样)。

SaaS

  • 传统APM
    • New Relic
    • AppDynamics
    • Dynatrace(Ruxit)
  • 基础设施监控
    • Datadog
    • SysDig
    • Cloud Insight
    • clusterup
    • Scout

RancherLab公司有人写了篇文章,本讲稿的最后有链接,大家可以参考下。这篇文章名为《Comparing Seven Monitoring Options for Docker》,即对比了七种不同的监控Docker的方案,包括使用 docker stats 命令, cAdvisor, Prometheus ,Sensu,以及saas服务 Scout, Sysdig Cloud and DataDog等方案,作为结论作者觉得Datadog是这其中最优秀的方案。

RancherLab有一个产品叫RancheOS,是一个专门为了运行Docker准备的微型Linux版本,它的口号是“The perfect place to run Docker”。跟CoreOS类似,但是貌似功能不如CoreOS多,也没有CoreOS有名,也没有CoreOS中fleet、flannel和etcd这样的组件,尤其是etcd,可以说是CoreOS的副产品,但是几乎成了Docker业界标准的kv store和服务发现组件了。

Datadog

  • 国外最好
  • 功能很强大
  • 安装很简单

国外最流行的SaaS解决方案是Datadog,国内可能比较成熟、规模较大的应该算是Cloud Insight了。

这类服务用户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,按照安装过程通过一条命令来安装探针即可在web展示端看到数据。

要说到Datadog的不足,那就是在国外,网络延迟需要考虑,万一哪天不科学了也需要有所准备。

价格方面Datadog也比较贵。免费plan支持5台机器,而且只保留一天的数据,而且没有报警功能。收费版15美元一台主机,支持报警功能,数据存储13个月。

说道SaaS,不得不提客服,直接面对非母语客服人员交流起来肯定会有诸多不顺吧。

Cloud Insight

  • 实时数据
  • 历史数据
  • 仪表盘
  • 混合监控
  • 报警功能

当然,最便宜的还是Cloud Insight,有多便宜呢,官方定价的话3个探针以下是免费的,支持超过3台主机的话,平均每天1快钱。

这只是官方定价,实际上还会便宜,貌似联系客服就可以知道有多便宜了。

Cloud Insight还支持ChatOps集成,包括国内的 BearyChat 和简聊。随着devops文化的普及,相信这些工具的重要性也会与日俱增。

Cloud Insight的图表功能也很丰富,能对任何指标以图表的方式展示,还能在图表上叠加事件,比如报警通知、服务启动停止等,能在观察到metric变动趋势的同时,看到相应的时间,了解metric发生变动的原因。比如CPU load超过一定值时,可能触发报警,这时你能在图表上看到相应的事件,同样,如果CPU load一直不是很低,但是从某一时间点开始变低了,你可能也能从一次新的代码部署中了解原因。

Sysdig

  • 免费工具
  • SaaS服务 Sysdig Cloud
  • 拓扑可视化

可以认为sysdig是strace + tcpdump + htop + iftop + lsof + 众多linux常用的系统监控命令的合体。

如果你熟悉tcpdump,那么你知道它能还原整个网络流量,而sysdig则是操作系统级别的监控工具,能捕捉到所有OS事件和数据。

而且sysdig原生支持Linux container,包括Docker和LXC,提供了基本的指标监控信息。除了性能指标,sysdig还能采集trace等日志信息,用于以后的问题分析和解决。

Sysdig Cloud是sisdig的SaaS版,除了基本的单机sysdig功能之外,还提供了跨平台跨基础设施的组件间依赖关系的可视化。

Librato

  • 数据聚合平台
  • 简单探针
  • 图表和报警
  • 价格不贵

Librato是一个数据聚合平台,而不是严格意义的监控系统。

Librato很容易从AWS CloudWatch和Heroku获得数据,如果是自己监控主机或者Docker,需要使用Collectd框架。它也有很多插件,可以从StatsD、Riemann等数据源采集数据。

Librato的探针虽然功能不是强大,但是他提供了丰富的实时在线数据处理功能,用户可以使用DSL对任意时间序列数据组合进行数学运算,比如加减乘除、比率导数等。还支持和时间窗口滑动功能,即跟过去某一段时间进行比较。

Librato也支持报警,基于metric和条件,设置报警信息。

Librato是按照metric的个数和时间分辨率来收费的,在官网的主页上有一个大概的估算,如果你有20个metric,并且时间间隔为60秒,则一台服务器的价格只有2美元1个月,这比datadog要便宜。

Axibase(ATSD)

  • 非开源TSDB
  • 支持报警
  • 预测功能

作为TSDB,ATSD支持长时间存储高精度的metric数据。ATSD支持多种数据采集工具和协议,比如tcollector, Collectd,当然ATSD也支持从多台Docker主机手机指标数据,并长期保存,进行可视化和分析。

除了传统的时间序列数据,ATSD还支持属性(Properties)和消息这两种类型的数据。属性一般用于保存meta data,这有点类似标签。

和OpenTSDB一样,ATSD也支持tag,我们可以使用这些tag进行过滤和聚合。

ATSD内置了自动回归推断算法(holt-winters,arima),可以提早预测故障。预测功能的准确性取决于数据的采集频率,保存时间(也就是数据量大小)和算法。

最大的遗憾,就是ATSD不是开源,也不是免费的软件,不过他们提供了一个社区版可以免费使用,但是你只能在一个节点上安装ATSD,而且不能用于盈利性服务,也不能对软件进行修改以及再发布。

如果我们只是评估一下,或者想自己构建监控方案,它的产品设计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来借鉴一下。

SaaS的挑战

  • 数据敏感性

采用SaaS,意味着你的数据都将会保存到公网,可能会带来心理不安全感。实际上SaaS反而会更安全些,尤其是对中小公司没有专门的安全运维团队的情况下。

  • 成本(迁移和使用成本)

一般来说这是一个一次性投入成本。

  • 内部抵抗(观念、个人爱好)

来自技术人员自身的抵抗,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变得轻松,使用SaaS可能会给一些人带来工作上的不充实感。

趋势

  • 标签机制

一种观点:监控服务状态胜过监控个别容器,通过tag机制对服务整体的性能指标进行聚合。

Tag可以是任何维度,比如BU,地区,服务,甚至个别容器。

Docker和Kubernetes等都支持label机制,即tag机制。

  • docker daemon –label com.example.group=“webserver”
  • docker run –label com.example.group=“webserver”
  • Dockerfile: LABEL com.example.group=“webserver”

  • 通过API打通

通过API化实现共赢。开源软件比如fluentd、Collectd等,都支持插件功能。包括Docker本身,也在1.11版本中,采用了runC作为容器运行时,在上面通过containerD来统一控制,来支持符合OCI标准的容器。

  • Total解决方案

包括从探针到展示、告警,就是现在类似Datadog和Cloud Insight这样的产品,以及支持中间件的详细程度,就像一个大市场,什么都能买到,不管你用什么软件,平台都能提供监控。

这就像是去了酒吧突然想吃碗拉面,然后竟然酒吧能给你做出来的那种感觉。

另一个层面就是从RUEM(实时用户体验管理)到基础设施层的 打通 。比如你看到某URL的用户HTTP响应较慢,如果不能跟后端的APM打通,你尽管能识别出问题,但是你不知道如何解决。如果和后端的APM以及基础设施监控打通,你就能定位到HTTP响应慢时,相应的后端代码的位置,并根据后端代码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找到MySQL的监控数据以及系统异常事件,立刻知道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并解决问题,可以说效率应该能提高几个数量级。

系统监控工具如果能够做到 All in One,真的对解决人力和时间成本上有非常大的帮助。

  • 拓扑可视化

跨组件、跨基础设施和应用,自动识别组件以及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,以帮助更好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。

  • Weave Scope
  • Ruxit
  • Sysdig

参考: